今年 11 月,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第27次締約方大會(COP27)首次通過對貧窮國家賠償因全球暖化而造成的損失。由此可見,全球暖化等環保議題逐年越來越受大眾關注,以致國家層面也不得不發聲。同樣道理,大眾對企業有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(CSR)也會漸趨關心,假如不趁早掌握相關議題、及早採取行動向可持續發展轉型,輕則有可能失去投資者及顧客的信任,重則可能對社會、環境造成壓力。
ESG 是什麼?
ESG 全寫是「Environmental, social,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」,中文是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。它是由聯合國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一項指標,用以量度一家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績效,而不是隨便企業信口開河。聯合國全球契約網站上列舉了部份 ESG 倡議,包括:
⦁ 責任投資原則
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財政倡議
⦁ 赤道原則
⦁ 可持續保險原則
⦁ 可持續交易所倡議
這五點倡議都有鮮明的對象,足見聯合國希望各大型企業或機構借助融資手段,間接鼓勵其他企業仿傚。
環境保護——如減少排廢、節能
社會責任——如支持人權、提升員工福利
公司治理——如正視工作環境、關注供應商
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這三個指標已廣受各國採納,尤其是部份發達國家,甚至把 ESG 訂定為公司營運的必要條件。就如具 1.3 兆美元驚人規模的挪威主權基金「挪威政府養老基金」,指不符 ESG 標準的公司會被列入「投資黑名單」,無緣世上最大主權基金。至於日本、加拿大等國主權基金,亦開始在投資前考慮公司的 ESG 實施情況。所以以免喪失融資機會,中小企應主動爭取 ESG 合規,不然到香港追隨國際腳步時,則會為時已晚。
ESG 企業永續發展
對於本港中小企業來說,實踐 ESG 意味著在企業拓展時,除了關心利潤和銷售額等財務數字外,還要緊記締造可持續發展這個人類的共同目標。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有明確的定義,是指當代人的行為應在「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」,進行發展。套用在企業上,就是減低企業營運的碳足跡、工廠不排放廢氣或污水,或停止砍伐林木等。
香港大學一項本年調查顯示,98.3% 的受訪中小企認為公司正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,可是他們卻又對氣候變化等 ESG 議題置若罔聞。其實,世界經濟論壇的《2020 年全球風險報告》中指出,空氣污染正為全球帶來每年 5 兆美元的生產力下降。而 PwC 又有調查指出,77% 的機構投資者不會再投資給沒有 ESG 相關實踐的公司。所以本港中小企應該認識 ESG 的準則及 SDG 的具體目標,對自身企業營運也許會少製造點阻滯。
實際具體措施之一可以是獲得第三方國際機構的認證,令公司背景更加豐富。非牟利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 推行了三款適用於不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認證,分別是:
⦁ RE100(Renewable Energy 100)——百份百使用可再生能源
⦁ EP100(Energy Productivity 100)——提升能源生產力至兩倍、節能、善用智慧能源建築——滿足三個條件之二
⦁ EV100(Electric Vehicles 100)——車隊電動車化、安裝充電設施、服務中使用電動車——滿足三個條件之一
目前全球範圍內各項認證分別有 410、133、121家企業及機構,可見普及程度已不低。香港中小企若能先拔頭籌,必定可以制勝於人。
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獲滙豐銀行支持,成立「商界永續發展領袖計劃 」對 ESG 的在地實踐進行研究。有興趣的中小企管理人員可以親臨其網站,參與名為「自評工具」的小測驗,了解自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情況達至多少個 SDG。
SDG 是什麼?
SDG 是可持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)的英文縮寫,是在聯合國成員國在 2015 年訂下的 17 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。SDG 與聯合國「千年發展目標」不同,前者是主力面對發展帶來的問題,同時應該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;但後者的具體目標更抽象,涉及的時間層面更長遠。有關 SDG 的 17 個具體目標的實際內容,請按此查看以往文章。以下僅取其中兩個目標作詳細討論,了解企業如何實踐 ESG 永續轉型。
第五個目標是實踐性別平等,譬如在辦公室裡,任何人都不應因為其他人的生理性別、社會性別或性取向,而造出或說出任何傷害人的事;又應該致力確保男女的晉升階級相同,甚至在高級管理人員數目上達致兩性平衡。
第八個目標是促進可持續的經濟成長。以工廠來說,不斷伐林騰出空地建工廠是以往的常態,剝削生產線上的員工也不是新聞,這種就不算可持續發展,反而是忽略了自然環境及職地文化的管治模式。更好的做法是以人為本、以自然為本,並考慮利潤背後的成本,例子有綠色 GDP、公平貿易等。
CSR 企業社會責任
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)就是把綜上所述的各項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措施,轉化為企業應該肩負的一個倫理責任。企業考慮的不單是股東利益,還有社會、環境以至全人類的福祉,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將這三環統稱為「三道底線方法」(Triple-bottom-line Approach)。
綠色競爭力
猶他州立大學 Karl V. Lins 教授一篇 2017 年研究指出,ESG 評分越高的非金融類美國企業,在金融風暴下有越好的表現。一篇 2020 年的類似研究,從後疫情時代的中國企業數據中得出了相同的結果。由此可見,本港的企業或多或少宜盡早實踐 ESG 永續轉型,及早獲得對金融風暴的「免疫力」。
所以儘管與環境沒有關係的企業亦切勿掉以輕心,ESG 的實踐等於向投資者及顧客發出一個信號,表明願意塑造更美好、長久的環境。當大眾希望一邊消費、投資,一邊追求可持續發展時,不參與的企業就彷如發出一個相反的信號,可能會失去融資及銷售機會。
總結
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噱頭,正如設立 ESG 原意一樣,就是為了有效地區分真正及自詡的可持續發展企業,杜絕企業一方說詞。所以當像 ESG 的標準廣泛被採用時,本港中小企應趁早認真實踐,為社會出一分力。